近日,《202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》公布,其中包括将于7月12日发行《食用菌(二)》系列邮票。
然而,令人困惑的是,早在1981年就已发行的《食用菌》邮票,却并未标注为“(一)”,而是直接跳到了第二组。
实际上,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系列邮票在中国邮政历史上并不少见,且这一情况的出现间隔有时长达数十年。
这种“时空错位”的现象,反映了邮票发行规划的混乱,也暴露出邮票管理中的某些盲点和疏漏。
中国邮政近年来发行的一些系列邮票,如《保卫世界和平》、《药用植物》和《中国飞机》等,都经历了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情况。
这种做法并非偶然,很多系列选题在最初并未预见到会有后续的发行,但当续篇逐步问世时,便加上了组号,以示其属于一个系列。
例如,《猛禽》系列首次发行于1987年,但直到2014年才开始出现后续系列。
这种“补充”编组号的方式,往往造成了发行规划的不连贯,甚至给集邮爱好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
实际上,邮票选题的更新和续集的出现并非总能预见,这使得邮政部门未必能在最初就对系列邮票作出完备规划。
举个例子,《科技创新》邮票本应是一个可以延续的主题,却没有在2017年发行时标注为“第一组”,这种遗憾的疏漏揭示出邮政系统在系列邮票规划上的不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