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告:
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     

成功案例

湖北67起群众成功避险案例向全国推荐 凡人耳目捕捉24万个灾害隐患

2025-05-14 00:43:24

 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常有征兆:一汪突然浑浊的泉水、一道墙缝裂纹的增长……能否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捕捉并转化为预警,是防灾减灾的生死之考。

  5月12日,全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,我省以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——排查身边灾害隐患”为主题,展示了“凡人耳目”在防灾减灾中的巨大能量:2024年,全省群众主动上报风险隐患2.48万余条,4年间增长10倍;近一年,逾10万人在预警信息下成功转移避险,其中67起典型案例获应急管理部向全国推荐。

  4月11日17时32分,大冶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,骤雨将至。大箕铺镇叶家庄村党支部书记、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曹黑彪迅速抓起手电筒,冲出办公室,直奔负责的湾组。

  17时40分,曹黑彪蹚过泥泞,穿过一片湿滑的青石路,来到70岁独居老人刘凤家。手电光扫过瓦片,反射出碎裂的光斑。作为经过省应急管理厅培训的灾害信息员,曹黑彪对这种情况极为敏感。松动瓦片往往意味着支撑结构老化、墙体潮湿开裂,这是老旧房屋在极端天气下极易坍塌的“信号灯”。尤其是持续风雨冲刷后,这些瓦片随时可能脱落,雨水则会迅速渗入屋内,加速木梁腐蚀,触发更严重的结构失效。

  刘凤站在门口,拄着拐杖,满脸犹豫:“我在这住了一辈子,哪有那么容易倒……”

  曹黑彪蹲下身,握住她的手:“雨一砸下来,这墙就撑不过今晚。您信我,先去村委会避一避。”

  17时58分,曹黑彪一边安抚老人,一边迅速通过对讲机上报镇应急办和城建办。18时05分,辅警与村医赶到,几人合力将老人搀扶出门,在19时44分顺利抵达村委会临时安置点。

  12日清晨,曹黑彪回到叶家庄村巡查时,发现刘凤的老屋已在暴雨中彻底坍塌。站在废墟前,他长舒一口气:“再晚一步,人就埋在里头了。”

  连日暴雨,余川镇彭河村里的土路早就成了泥浆。去年6月23日9时,彭焕兵披着雨衣,踩着灌满水的胶鞋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村里巡查。他不敢放过任何一处隐患——山里的土质,最怕的就是长时间浸泡。

  走到彭河村4组居民和两户村民家附近,泥水冲刷的地面上,一道道狰狞的裂缝出现,可以塞进一根指头。彭焕兵再仔细查看,因扩建房修建的挡墙也已变形。房屋背后的坡体上有土体下滑迹象。彭焕兵的心猛地一沉——这是滑坡的前兆!

  “快出来!赶紧叫上家里人!”彭焕兵扯着嗓子喊人撤离,声音几乎被雨声吞没。村民彭治春、彭正祥从各自家里出来,得知情况后,叫上家人立即配合转移。受威胁范围内住户2户4人被转移、集中安置到安全的地方,现场被迅速封锁。

  人员撤离后,不到一小时,远处就传来一阵闷雷般的轰响。整片山坡像融化的糖浆一样垮塌,泥土裹着碎石下来,滑坡方量约300立方米。所幸,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,实现成功避险。

  “没想到那次预警,成为流量最高的直播。”回忆起3月26日的一幕,自媒体从业者黄向阳依然激动。

  咸宁市咸安区大幕山樱花谷内,十万株野樱花如云似雪,铺展开来。8时01分,他操控无人机穿梭于粉色花海,镜头中却意外捕捉到一缕蹿起的黑烟。常年拍摄自然景观的黄向阳立刻意识:初春干燥花海遇火,风势借机可令火舌每分钟逼近10米,而当日南风正劲,一旦失控,山火将迅速蔓延至下方多个村庄。

  “宁可错报,不能漏险!”他说罢,紧握手机拨打119,又纵身跳上私家车,疾驰3公里至冒烟点。狭窄山路碎石丛生,急弯接踵而至,他却毫不犹豫,将油门踩到底,“平时这段路要10分钟,那天不到5分钟就到了,车底盘都刮得乱响。”

  抵达现场后,他看到已有商户和游客提着景区灭火器奋力扑救,随即加入其中。8时10分,区政府、应急管理局和消防救援部门陆续赶到。经过半小时合力扑救,樱花谷路口火苗被完全扑灭,成功避免险情。

  “全省来自基层的灾害信息报送呈现‘井喷式’增长,而且隐患识别能力显著增强。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省各地报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的有效占比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。只要做个有心人,每个人都可捕捉蛛丝马迹,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。为进一步擦亮群众的眼睛,今年还将吸纳地震灾情速报员、地质灾情报送员、护林员等基层队伍,探索制定全省成功避险避灾典型案例的表彰机制,推动预防为先,筑牢基层防线。